听新闻
放大镜
美文|白桦林里的芳华
2018-11-16 15:10: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常运库

  我一直想去大兴安岭。这种情愫,也许源于我当过兵吧。

  一晃,青年时代已成过去时。总算抽得出时间,从沈阳一路向北,越城郭,入林海,奔向祖国的北部边陲——漠河市。

  从哈尔滨再向北,列车像一条绿色蛟龙,在茫茫林海中蜿蜒。靠在座席背上,我的心随着初升的太阳明亮起来,我知道,此时已进入大兴安岭!隔窗仰望,蓝天清澈,白云朵朵,顿觉一阵凉爽浸入心底。极目眺望,茂密的白桦林起伏连绵于山峦之上,宛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

  我们沿着木栈道,走进白桦林,人间奇景美在其中。无边的林,笔直的干,气势磅礴,直指穹顶。一缕缕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冠斜射林间。我抚摸着白桦,顺着树干向上望去,从底到梢通体的白,白得生辉,白得耀眼;向原林深处展望,皑皑如雪;再向上斜视,茫茫的心形叶绿中泛黄,好像落日余晖洒在上面。是啊,这是秋的影子!低头观察,一朵朵小花含羞吐香,蝴蝶在花间起舞,杂草与一丛丛小灌木牵手联欢。

  木栈道迂回到桦林深处,只见两位戴眼镜、背着沉重行囊的中年男士,正蹲在一棵被曾经的那场大火碳化了的树墩旁,讨论着一只乳白色的蘑菇。一人怀里抱着一把长柄网绰子,我好奇地凑过去:两位老师在研究什么呀?二位很和蔼,抬头看着我,偏瘦的说:“罗老师是研究昆虫的,我是研究菌类的。”我们一行像小孩子一样,跟随他们在白桦林里走走停停,它们猫腰观察,我们也猫腰边听他们议论,边看奇葩的植物。他们蹲下,我们也跟着蹲下,围在他们跟前,不时地打断他们讨论。我幼稚地问:“不知是哪里的大家?捉蝴蝶,采花草,津津乐道。跟您二位长知识啊。”罗教授亲和地看着我:“我们是佳木斯大学的,这位是张教授。”说着对我一笑:“我是副教授。我们已是第三次到这里了,等一会儿去机场接北京的专家到这里调研。我们的学生去北极村了。”

  走到桦林深处,罗教授兴奋地招呼我们:“快过来呀,给你们找到红豆了!看看,这种植物是这个样子。那几株是蓝莓。这红豆结得太少了,只有三颗,恰好,你们每人一颗……”我接过一颗红红的豆,仔细看看,像个微型的樱桃。品尝,汁液有点酸,更多的滋味是甜。

  我们跟随着教授,行走在深入桦林的柏油路上。罗教授突然走进路沟并蹲下,张教授蹲在沟沿上,他们端着相机,对着沟帮上长着的几株野花,咔嚓咔嚓地拍照后,又全神贯注地观察。这花茎细,枝稀,窄窄的叶子相对而生,枝杈从叶基处向上拔起,每根枝梢上顶着一只修长的蓝色花朵。绿萼把花朵包裹成桶状,桶状的花朵向上拔出一节,顶部骤然拧着劲儿地、向外散成四瓣,花蕊深藏不露。

  我好奇,戴上花镜细看,发现花萼处叮满蜜虫,还有几只蚂蚁在捉弄蜜虫,我折下一片草叶,要把它们赶走。罗教授对我说:“不要动它。这几株花叫扁蕾花,很少见,去年我来时就这几株。你看这种现象,它们是‘共生’的——蜜虫从扁蕾花中吸食养料,分泌甜味的物质,蚂蚁吃蜜虫的分泌物,吃没后,蚂蚁再把蜜虫搬到另一位置……”

  “这是柳兰,这是杜香,这是石竹花也叫香石竹,还叫母亲花……”教授如数家珍似的在白桦林里给我们介绍花草的名字。“张老师您看,这有红景天!”走进密林中,罗教授又有新发现。我插嘴说:“云南也有红景天的。”“云南那里是高海拔,咱们这里是高纬度,同名,但是不一样,它们都是景天科,能入药。”罗教授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阵鸟鸣声传来,张教授指着那棵矮树,说:“你看,那只山机灵在叫!”

  两位教授说,我们从青年时代开始,利用假期翻山越岭进行科考。这次和北京的专家再次来到这里,研究人类干预自然环境后,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该怎样保护自然环境……

  临别,罗教授小心翼翼地端出几板蝴蝶标本,让我拍照。当把物镜对准标本时,我从视镜里看到的是,一代代年轻的科学家,在原林深处彳亍寻回,百味芳华在白桦林里绽放!

  (作者单位:辽宁省黑山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潘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