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
2024-07-05 10:55:00  来源:检察日报

  谷雨至,春正深。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4月也是我国的全民阅读月。在和煦春风中,一道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诗意风景线,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今年全国两会,“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到“深化”的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促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要求。

  近年来,为推进“全民阅读”落实落地,各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监督职责,持续加强与行政机关沟通协作,积极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推动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让“全民阅读”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有书读: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那么,图书馆的书籍从何而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采购、接受交存或者捐赠等合法方式收集文献信息。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

  书籍得来不易,公共图书馆理当精心呵护和充分利用。古籍作为公共图书馆中最重要、最特殊的部分,如何挖掘其时代价值、激活古籍保护“一池春水”,更是重要课题。

  一张地图就把古代福建所辖各府、州、县一一点出,概述省界范围、历史沿革、疆域等,还细绘水道、沿海岛屿及航道图,方寸之间将八闽大地勾勒得清晰明了。这正是福建省现今仅存的一部古代大型地图史料图册——《福建全省地舆图说》,在历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福建全省地舆图说》绘制于清光绪年间,被建瓯市图书馆收藏。而建瓯市图书馆里的珍贵古籍远远不止于此。

  “建瓯市图书馆始建于191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闽北收藏古籍较多的图书馆之一。馆藏7000多册古籍中,品相保存完整的就有2000多册,孤本、珍稀本有8部53册。”如何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建瓯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黄娟向记者讲述了一起检察机关助力古籍修复、保护与传承的案件。

  “我们市里图书馆馆藏书籍的保存状况太让人担心了!听说检察院有公益诉讼职能,可以发检察建议?”2022年,一名政协委员专门找到建瓯市检察院反映情况。

  收到这一线索后,建瓯市检察院立即成立办案组开展实地调研。调查发现,建瓯市图书馆馆藏古籍保存情况堪忧,存在古籍严重破损、无修复古籍人才、相关主管部门对古籍认知和重视不足等问题。

  “根据公共图书馆法第5条、第28条、第41条相关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古籍和其他珍贵、易损文献信息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黄娟说,该院随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该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发出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发出后,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积极整改,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改善古籍书库的保管条件,并强化古籍数字化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瓯市古籍数字化资源检索系统”,进一步健全古籍保护的长效机制。今年1月,建瓯市检察院还筹集资金为《福建全省地舆图说》抢救性修复贡献力量。

  “古籍的生命和价值在于传承,而非束之高阁。检察机关通过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既让古籍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推动多部古籍实现数字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好举措。”建瓯市政协委员陈祖成表示。

  方便读:阅读有形亦有声

  “现在,借书、阅读都方便多了!”近日,湖南省湘乡市检察院邀请残障人士代表走进湘乡市图书馆盲人阅览室,现场体验无障碍阅读设备及盲文图书借阅服务。在这里,检察官看到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数百本盲文书籍,一旁的书桌上设有电脑和视障人士无障碍阅读设施。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要求,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尽量满足视障群体内在需求,实现精准化服务。”湘乡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刘湘辉告诉记者。

  但在一年前,情况还大不一样。2023年5月,湘乡市检察院接到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检查报告,称湘乡市图书馆阅览室现有设施设备无法满足视障人士日常阅读需求,借阅流程也不通畅。接到线索后,该院立即组织开展调查并立案办理。

  “我们会同市人大代表、市残联工作人员,到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查,证实了上述事实存在。”刘湘辉介绍,在调查中他们还进一步发现,当地公共图书馆里盲文读物和有声读物、语音读屏、大字阅读设备和软件等无障碍信息交流设备配置不完善,导致视障人士借阅起来很不方便。该院立即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按照相关规定配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以及有关阅读设备,优化借阅流程。

  在湘乡市人大、市检察院、市残联的协同推动下,相关管理部门立即开展“保障视障人士阅读权益”专项行动,督促该市图书馆及时完成信息无障碍环境改造,保障盲人阅览室正常使用,加强视障阅读设施建设,新增社科类、文学类现行盲文图书500余册,让阅读障碍者享受平等的文化教育权益。

  近年来,江苏、浙江、海南、安徽、天津等多地检察机关也纷纷展开探索,借助“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扩展公益诉讼线索渠道,通过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灵活运用磋商、发出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协同行政机关推进问题整改,并强化与残联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全程跟进监督,保障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平等享受社会生活权益,让阅读成为所有人都能拥有的幸福。

  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履职助力视障人士“看”世界,是国家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无障碍服务的一个缩影。中国盲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700万视障人士。如今,随着有声读物、直播课程、有声电影等新业态的涌现,数字化手段逐步降低了阅读门槛,众多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

  就近读: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图书馆建设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大中城市,拥有大量藏书、环境优雅舒适的图书馆资源丰富。而在一些小城市及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配置率和利用率并不高,群众甚至不知道身边有公共图书馆的存在。

  “图书馆在哪儿?”“是免费的吗?”“周末正常开放吗?”……2023年6月,带着群众心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种种疑问,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检察院检察官走进辖区公共图书馆展开调查,发现该图书馆在公休日未向社会公众开放,且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开放时间也不明晰,造成群众看书、借阅“空跑”。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群众根本不知道图书馆具体位置在哪。

  “公共图书馆法第38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告本馆的服务内容、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因故闭馆或者更改开放时间的,除遇不可抗力外,应当提前公告。公共图书馆在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有开放时间。”办理此案的阿荣旗检察院副检察长刘丽告诉记者,该旗图书馆未按规定开放,损害了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了解到上述情况后,阿荣旗检察院随即立案审查,并与该旗文化和旅游局展开磋商,就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了交流研讨。阿荣旗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要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督促阿荣旗图书馆恢复公休日开馆,并要求其保证服务质量,保障对读者服务时间,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2023年8月,办案检察官到阿荣旗图书馆进行回访,看到上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馆内公告栏重新公示了闭馆时间,除每周二下午因业务学习需要闭馆外,其余时间正常开放。当地许多家长也会在周末带着孩子走进图书馆,参加读书活动,感受书香魅力。

  享受文化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为解决农村文化共享问题,《“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农家书屋”肩负着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使命,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建设“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共建成了约60万家,基本做到建制村全覆盖,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与此同时,“农家书屋”也通过数字赋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数字“农家书屋”达36.1万个,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已实现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

  “当前,我们离‘全民阅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其中乡村无疑是短板。‘农家书屋’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对于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妇联主席李翠利告诉记者。

  “很多乡村都设有‘农家书屋’,但实践中使用率并不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教师张琼丽认为,可以对原有的“农家书屋”进行改造升级,在原有阅读空间的基础上,为乡村儿童搭建集学习、阅读、课后托管、假期研学、心理抚慰、精神疏导、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乡村儿童之家,保障其阅读需求。同时,希望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各类普法宣传,助力将“农家书屋”打造成群众的“法治会客厅”、乡村振兴建设的“加油站”。

  编辑:陈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