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日,德清县检察院检察官通过下渚湖湿地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办公室里设置的监控设备,了解基地内朱鹮的情况。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唐代诗人张籍曾在诗中这样描述朱鹮。朱鹮又叫朱鹭,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
为了守护这份诗情画意,中国几代鸟类研究者将一辈子都献给了“东方宝石”。从最初7只到数千只,从濒临灭绝到振翅高飞,中国的朱鹮保护工作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典范。作为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摇篮,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多年来形成了较为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
日前,记者在该基地见到朱鹮时,也忍不住感叹它的美丽。清晨时分,朱鹮展开双翅优雅地飞到江边,惬意地在河滩和湿地觅食、栖息。等到傍晚,它们又伴随落日归巢,成双成对落在高处的树枝上。基地位于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港汊交错,芦苇成片,水生动植物遍布,非常适合纤细又敏感的朱鹮生活。
然而,2023年5月,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一名村民,为了防止自家菜地被鸡啄食,围起低矮的渔网。不巧的是,一只朱鹮幼鸟不小心触碰渔网,被缠住后无法挣脱,虽然经工作人员发现并及时救治,但仍在一周后死亡。
得知这一消息后,德清县检察院立即来到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情况,查看了被网朱鹮幼鸟的现场照片。同时,检察官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到德清县的朱鹮种群数量从曾经的10只增长至目前的669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382只,野外种群287只,系全国第三大朱鹮种群。
“我们发现,这只野外活动的朱鹮幼鸟虽配有GPS定位装置,但活动轨迹以每个时间整点记录一次。因朱鹮幼鸟可能停留休息,单位区间内的定位静止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其是否发生意外,故系统并未主动发出预警提示。被网朱鹮幼鸟是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德清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章程向记者介绍,虽然这次朱鹮幼鸟的死亡系意外,但对朱鹮的保护不能掉以轻心。
2023年6月上旬,德清县检察院开展大量调查取证工作。检察官经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朱鹮幼鸟被救助时状态很差,无法进食,虽经24小时轮班悉心看护,仍于6月1日上午死亡。由于基地内部医疗设施有限,加之受伤朱鹮幼鸟的救治难度很高,即使送至基地外定点救助中心也难以救治,并极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检察官了解到,当地政府曾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宣传朱鹮保护相关内容,并在朱鹮岛附近悬挂保护横幅,但宣传仍有盲区。当地村民虽然知道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育有朱鹮,但是部分村民对于朱鹮野外放飞等情况仍不太清楚。“该事件反映出相关部门在朱鹮保护工作中存在不足,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章程表示。
2023年9月,德清县检察院围绕预警和救助机制、宣传教育等朱鹮日常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其健全预警机制,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配置,根据需要提升GPS定位等必要装置的性能,探索制定更加科学的逻辑算法,优化观测记录方式,提升预警质效;完善救助机制,如制定朱鹮受伤应急预案,完善日常巡查登记制度,提升救助专业化程度;加强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做好以案释法;有针对性地告知周边村民关于朱鹮基地饲养和野外放飞情况,以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检察建议发出后,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及时采纳、整改和回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将进一步优化日常巡查制度,完善救助体系,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力度,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提高朱鹮雏鸟存活率,推动野生朱鹮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章程表示,德清县检察院将进一步跟踪监督,通过“回头看”等形式确保朱鹮等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