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完善顶层立法 推进乡村振兴
2020-10-26 15:40:00  来源:检察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建议制定乡村振兴法,对乡村制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为缩小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使一些领域及时有效摆脱困境,我建议尽快制定乡村振兴法,依法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乡村振兴缺乏系统性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这些法律规定相对单一,有些禁止性规定已不合时宜,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整体、统一的法律依据。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和解决涉“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但目前,法律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支撑、农民养老医疗、村民自治等方面规定不足,亟待整合、补充和完善。

  我认为,完善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建立农村废弃物收集、转化、处理体系,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快交通物流、信息网络、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等,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应纳入法律规范体系中。

  此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化建设,需要立法先行。

  以立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发展

  制定乡村振兴法可以从法律层面对乡村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规制,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协同发挥作用。我国民法总则已经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列为特别法人,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颁布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我认为,乡村振兴法立法时应重点关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方面的内容。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康养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激活农村发展动力。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建立一支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要选拔培养优秀的人才到农村去发展,利用其掌握的文化知识、管理经验、科学技术等,带动农村快速发展。

  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保护、挖掘、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传统,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中,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节庆活动。通过不断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造福子孙后代,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投资兴业或养老。同时要振兴基层组织,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政权,配好第一书记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通过立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制造加工业带动农业、服务业。持续深化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是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现实中,农村的物流体量大、货物重,但价格低、数量小、频次少、收发地分散,很多快递公司基于成本考虑,设点大多只到乡镇一级,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来,乡村物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对此,政府可以对到村物流公司进行扶持。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及街巷、水系、民居等形成了具有淳朴氛围又不失传统文脉的独特空间。立法时,要依法保护乡土元素、传承挖掘、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完善乡村治理模式。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等各类违法犯罪,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取缔各类非法宗教传播活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史贵禄: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倪建军)

  编辑:潘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