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6月16日清晨,海面上的雾气还未消散,悬挂米字旗的大量舰船悄然向吴淞口驶来。当驻守炮台的军士看清前方的不速之客时,随即便被呼啸而至的炮弹炸飞。爆炸声、喊杀声、惨叫声响成一片,海风中弥漫着硝烟和鲜血的气味。一员67岁的老将昂首走出营帐,登上炮台,指挥反击,并亲自燃发数十炮,重创敌舰……
当这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在脑中重现之后,我才发觉此刻并非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而是在灯光柔和的陈化成史迹展览馆。这座展览馆于今年6月16日正式揭牌开放。通过透着历史温度的展品和文字,我沉浸式地体验到了陈化成恢宏壮阔的一生。
我第一次听到陈化成这个名字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我们的课本《家乡真可爱》里介绍了许多本地先贤,陈化成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历任金门总兵、台湾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军牺牲在上海吴淞口,谥号“忠愍”。海峡两岸民众被他爱国爱乡、英勇无畏的事迹所感动,尊其为护国佑民的“提督城隍”。
从陈化成史迹展览馆出来,我便来到旁边的陈化成陵园。陵园干净整洁、庄重肃穆。园中的草地养护良好,新种的树木生机盎然。陈化成墓位于陵园中心,坐北朝南,整体呈“风”字形,由砖石构筑,坟丘形似龟壳,两侧置石栏板和栏柱,柱首分刻火炬及坐狮。墓前置石供桌,正面浮雕麒麟、鹿、鹤等,侧边饰以卷草纹。墓碑上刻着几排朱红大字:“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赐谥忠愍陈公,诰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茔。”墓前竖着一对八角形望柱,上书对联一副:“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墓的前方竖立着一尊陈化成半身戎装铜像,其身披战袍,目光炯炯注视前方,右手呈拔剑状,显得威风凛凛。
然而一年多前,我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去年6月初,我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同事打来电话,说他们要召开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听证会,需要我帮忙联系人民监督员参加。从同事口中得知,陈化成陵园坐落在市区,距离单位并不远,心中便生出了前去瞻仰的念头。某日下班,天色未晚,便打开手机导航,驱车前往。陈化成陵园位于金榜公园旁,离火车站很近,颇有种闹中取静的意味。陵园是用铁栅栏围起来的,两扇大门紧闭,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锁链。询问附近居民得知,陵园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也很少有人专程过来参观。在陵园的周边有许多违章建筑,附近居民甚至在陵园的铁栅栏上晾晒衣物;陵园内部个别树木遭受病害、歪斜严重,墓地表面的积水下渗侵蚀墓室;还有一些石碑、石构件散乱堆放在附近……
这一年多来,我的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陈化成陵园及相关文物得到合理的管理与保护。他们通过现场走访、公开听证的方式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台胞检察联络员、陈化成后人等多方意见,向区文物主管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从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健全履职保障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探索社会参与机制、加大文保宣传力度等5个方面督促主管部门履职尽责。后续又以磋商会、推进会等形式协调文旅、城管、园林、属地街道等部门分工合作,形成保护合力。如今,更是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和未成年人检察职能结合起来,以陈化成史迹展览馆为载体,打造法治教育基地,提供给学生进行研学,并开放给公众进行参观,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荣耀,也可能是某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当我们触摸这些文物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力量。这种情感和力量跨越时空的限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我们保护的不仅是陈化成陵园及相关文物,我们更是在保护陈化成身上的那股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他廉洁奉公、英勇不屈、尽忠职守的优秀品质。
六十年一甲子,三个甲子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已不再是当初那般积贫积弱的景象,我们的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此时此刻,我们的人民更加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的陈化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