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诞辰100周年,自今年3月起,大卫·塞林格的儿子马特·塞林格开启了其首个中国大陆的巡回读书活动,与大卫·塞林格的书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这位著名美国现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
实际上,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世界文学界的惊世之作以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卫塞林格的《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等作品,也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3月19日,在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互动中,马特塞林格坦诚回应了多个大众关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很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迷所好奇的:何以这样一本传世小说从未被影视化过?甚至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世界级导演有心执导,也遭拒绝。没有法律上的授权,改编就不可能。
说起缘由,马特塞林格说:“我不会把父亲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因为父亲是完全相信读者和作者之间特殊的一种隐秘性关系。”“我自己就是一名好莱坞演员,我觉得如果好莱坞把它改编成电影的话,会对这本书造成一定的损害或者影响,我父亲可能会说电影会完全毁了他的作品。此次中文版大卫塞林格文集甚至没有放我父亲的照片,这也是尊重我父亲的意愿,他希望读者依靠想象去解读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被影像所干涉。”
“作为读者,如果你想看到的是所谓塞林格生活在树林里写的什么爆炸性作品,我想你会失望的,但是我不在乎,我父亲也不在乎。因为他真正在乎的是让读者理解他,如果你是这样的读者,就会喜欢这些文字。”
马特塞林格说,“父亲是完全相信读者和作者之间特殊的一种隐秘性关系”。这究竟是作家和读者的一种怎样的关系?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用犀利的少年的眼光来看周围“虚伪”的社会,幽默而尖刻地对成人的世界作批判。迄今为止,这部长篇小说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已发行了6000万册,被世界上许多文学爱好者所珍爱。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塞林格与广大读者的这种“特殊的一种隐秘性关系”,就是他与他的读者情感上的联系,他知道读者的审美标准是什么,知道读者的生命之惑之痛。
影视艺术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娱乐化的特点,它注重的是市场效益为判断标准,追求商业价值、收视率,因而它消除了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文学的人文理想……而文学,尤其是经典作家的写作,则是心灵的开放,灵魂的飞扬,是对人性、生存意义的拷问,是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讴歌与亲近,是对假丑恶的鞭挞,是对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和完美表达,是不带世俗功利目的的纯粹精神实践活动。
塞林格,是一位在写作、文学思想、文学价值和生活态度方面特立独行的作家。他不喜欢对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喧嚣炒作,更不会“生活在树林里写的什么爆炸性作品”,反对广告式的自我宣传,他只是“希望读者依靠想象去解读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被影像所干涉”。他关心的是文学的内在本质规律,是自己的安静的心灵状态和精神世界,静默而坚定的灵魂。
这样的理想,今天还有多少人可以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