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却正在沦为抄袭和侵权的重灾区。“2019网络视听版权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涉嫌侵权的短视频达百万条。中宣部版权管理局2018年重点预警名单及委托监测的1274件作品中,排除片花等宣传类短视频,10分钟以下未经授权的短视频数量达到46.2万条。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直言,著作权保护已明显滞后于当下网络视听发展。在短视频领域,最令原告律师头痛的就是对作品版权的界定,“‘几分钟说电影’算不算侵权?司法上有没有明显的判例?”
影视视频是自我表达的工具,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艾瑞咨询研究的《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保护报告》指出,中国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已近千亿元,网络视频版权保护进入了4.0时代,主要模式表现为“短视频剪辑、搬运”“体育赛事直播侵权”和“广告屏蔽”等问题。目前电影盗版、侵权方面已衍生出一些新花招,比如“长拆短”,将电影拆分成短视频侵权尤甚。
《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表示,保守估计,该片网络盗版观看数量超过2000万次。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是这些盗版视频最常用的手段。某个40集电视连续剧最冲突的剧情部分,经过剪辑,速度快、质量高,会更能引起用户的喜爱。电影《芳华》在电影院上映的同时,有的视频平台上就可以找到近50个关于《芳华》的片段,加在一起时长约3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长的四分之一。
当前,短视频行业发展呈日趋繁荣景象,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产品,甚至从2017年起有了为优秀短视频颁发的“金秒奖”,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版权诉讼。虽然目前没有成为行业主流,但随着各大视频网站开展更多的短视频业务,这种情况也会逐步增多,新型侵权行为也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出现。除了“长拆短”,把长视频裁剪成短视频,把短视频“拼凑”成长视频的侵权方式也同样存在。
在短视频版权领域乱象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平台在版权保护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具体来看,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怎样才能规制平台滥用“通知——删除”规则,也就是“避风港原则”;二是怎样才能识别大量自媒体中的真实用户,防止平台大量伪造自媒体用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时,针对目前短视频版权侵权问题频发、执法难度大的问题,应当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体系、全国统一快速授权系统、原创视频维权系统等,以便原作者投诉时,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权属证明资料。
不久前,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新型版权问题研讨会上,腾讯、新浪、爱奇艺、搜狐、快手、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了《短视频行业版权自律公约》。但在这种自律的基础上,更应进一步加强对短视频平台企业的版权监管,通过行政约谈、行政处罚、刑事打击等手段,有效整治短视频行业存在的侵权问题,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