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阅评|言归于好,但狼来了
2020-06-24 16:56:00  来源:检察日报

  萨基(Saki,1870—1916),被誉为英国最出色的讽刺短篇小说家,与欧?亨利齐名。近期出版的《萨基短篇小说选》一书中收录的《非法闯入》一篇,引发了笔者对调解与判决、疫情等非常时期的案件处理、诉讼心理等方面的思考。

  《非法闯入》的情节并不复杂。乌尔里希·冯·格拉德维茨与格奥尔格·兹纳耶姆家族因为祖父辈的林地纠纷诉讼而世代结怨。案件虽经法院处理完结,但双方矛盾并未化解,作为族长,乌尔里希、格奥尔格都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双方所争的其实是一块不毛之地,因为有祖辈纠纷,双方都把其视为重中之重,越是非常时期,越把其防范作为头等大事。寒冬腊月,漫天暴雪,狂风大作,乌尔里希持枪进林巡逻,遇到了同样持枪巡逻的格奥尔格。两人都暗自庆幸,没有他人在场,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以消灭对方,一泯恩仇。

  但还没容得双方搭话,巨大的山毛榉突然坍塌倒下,将乌尔里希、格奥尔格双双压在下面,谁也动弹不得。两人挣扎着先后清醒,看见仇敌,先是一番责骂声讨。但风雪严寒,伤痛难忍,乌尔里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口袋中的酒拿出喝口,饮后精神大增。看到格奥尔格的伤势比自己重,乌尔里希问他是否也喝点酒御寒止痛。其实,因为二人身受重创,难以动弹,乌尔里希根本无法把酒递给格奥尔格,但好话暖人心,乌尔里希与格奥尔格还是化敌为友,觉得祖辈的争斗确实没有意义,承诺在自己的人到来时先救对方。二人满怀希望,在等待中憧憬两大家族和好的动人场景。

  但谁的人也没来,为尽快脱险,乌尔里希、格奥尔格相约一齐放声呼喊,果然,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乌尔里希迫不及待地询问格奥尔格,来了几个人,是谁的人?格奥尔格默不作声,几经催促,格奥尔格作出了最后的回答:是狼来了。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与我们憧憬的大团圆结局背道而驰,读罢悚然一惊。

  笔者作为法律人,更多地想从法律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

  许多人往往对调解这一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屑一顾,认为调解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居委会大妈、村委会大爷式的家长里短的无尽唠叨。有人认为判决结果不好只发生在中国,外国的判决应该是专业权威,立竿见影,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小说虽然不是写实,但无疑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萨基的小说就因为全面反映当时的多彩社会现实而享誉世界。

  调解与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其实不取决于发生在哪个国家,而取决于这两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自身的不同。受到诉讼程序的限制,判决只能就事论事,对案件本身进行处理,一般不涉及其他。超出诉讼请求的民事判决就是错误的,依法应该再审纠正。调解则灵活得多,可以超出诉讼请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矛盾纠纷一揽子打包解决,其效果自然不同。特别是像小说中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是简单的一个胜负、一纸判决所能解决的。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影响,我们许多国民对当被告视若畏途,邻里、婚姻家庭纠纷尤其如此,通过调解消化纠纷,淡化了双方冲突与公权力介入,更易于接受,便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事实胜于雄辩,调解这一中国特色的纠纷化解方式因此享誉世界,被称为“东方之花”。

  小说中乌尔里希、格奥尔格之所以化敌为友,突然之间心态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因为面临灾难,双方都陷入困境,二人痛定思痛,达成共识。在婚姻家庭纠纷中也常常存在上述情形,只能同贫困、不能共富贵。灾难面前,人们往往去伪存真,重新审视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取舍。在这次疫情中,也有许多案件最终握手言和,或是原告放弃了部分甚至全部诉讼请求,或者被告答应了部分甚至全部诉讼请求。这是好的方面,在疫情面前,人们识大体顾大局,互谅互让,化解矛盾。但物极必反,也要警惕借疫情剥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道德绑架。

  民事权利自主,在调解中放弃利益,是当事人自己的权利,必须完全自愿,法官不能强迫当事人放弃合法权益、违心调解。有的案件在调解中原告让步了,被告并不主动履行调解书,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继续调解、和解,原告又要让步,既伤害了原告的权益,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在调解中牺牲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原告利益的情形必须紧急叫停。

  初读小说《非法闯入》,觉得结尾太不给力,如果让乌尔里希、格奥尔格的族人快点到来,二人都得到营救,握手言和,岂不皆大欢喜?但萨基小说的特色就是出人意料。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结局也往往不是皆大欢喜。这也从反面警示我们,图早不图晚,乌尔里希、格奥尔格握手言和也应该趁早,两家比邻而居,纠纷已经几代,有的是机会,否则就后悔莫及了。其他的案件调解也是如此,不仅各方当事人要及早着手,作为办案法官也要抓住机会,及时调解,定分止争。

  因为官司,乌尔里希、格奥尔格将微不足道的林地视为重中之重,使两大家族的生活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中,并最终导致了二人身处困境,损失极为惨重。这也反映出诉讼心理问题。

  现实中,案件当事人往往气冲斗牛,发誓与对方斗个鱼死网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导致极端事件发生。对症下药,法官除了处理案件本身,还要望闻问切,掌握当事人的心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加强防范,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我的一位老庭长常说,隔手的金子莫如在手的铜;打官司指着发财,指不着过日子。不要说复杂的案件,就是最简单的欠账讨债,本身也存在诉讼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在案件起诉前已经存在,是市场经济、民事交易本身的风险,并不是法院造成的,也不是法院能够消除的。法院只能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不能保证当事人一定能履行相关义务。对此,适时向当事人提示诉讼风险非常必要……

  1916年10月13日,萨基在战场上被德军狙击手射中,据说他最后的遗言是:“把那支该死的香烟灭掉!”这位“写起来就像个仇敌”一样的小说家给我们留下的作品让我们念兹在兹,久久难忘。

  编辑:潘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