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封控中的近邻
2022-02-20 14:36: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晓莹

  挥旗惜别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岁末年初西安城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俗语的意义。

  我和父母都住在西安,只是他们住在城市西边,而我住在城市东边,中间隔着大半个城市。疫情来临的时候,父母居住的小区因为出现了确诊病例,封控得比较早,等整个城市停摆时,父母所在小区管控早已升级为足不出户,我们只能通过打电话得知彼此的情况。

  说起来,父母曾经先后居住过三个小区,但最喜欢的,无疑是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这个小区虽然是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外部环境一般,居住者多数是中低收入者,老年人多、孩子多,但小区非常大,内部绿化很好,有充足的锻炼场地,生活也很便利,因此入住率高,人气很旺。

  每次去看望父母,看到那些货物直摆到人行道上的商铺,那些坐着轮椅在中心小广场晒太阳的老人们,那些踩着滑板的、打着羽毛球的、套着学步车的大孩子、小孩子们,我不由得心生感叹:这是城市里几乎绝迹的人间烟火气!而我的母亲是即便等公交车也能和陌生人聊上几句的外向性格,她与小区扑面而来的热情气质高度契合。住在这个小区里,她非但认识了很多老乡,更是有了能一起聊家长里短的人,或是能结伴一起去买打折菜的人。邻里关系亲密到,家里灯坏了,住在楼上的邻居在网上下单买了灯管,亲自来给换好,只收个材料钱。因此,虽然偶尔会抱怨子女离得有点远,但父母对自己的居住状态是很满意的。

  母亲是经过苦日子的,生活节俭,爱囤食物。饶是如此,随着封控时间不断延长,我也不禁担心父母“坐吃山空”。为了让我宽心,母亲每天都会在电话里把冰箱里的东西“盘点”一遍,证明库存仍很丰盛。但终有一天,她还是流露出一丝忧虑,因为她的降压药只够吃十天了。

  怎么办呢?我思索着对策。小区物业的人员被隔离了,物流都停了,父母上了年纪,智能手机对于他们,能使用的只有接打电话的功能。隔离在家后,他们每天除了看电视、和我打电话外,唯一能见到的人,就是上门做核酸的“大白”了,唯一能求助的人,也只有“大白”了。于是,母亲就在“大白”又一次上门来测核酸时,提出了买药的需求。没想到就在当天,母亲所住楼宇的楼长就加了我微信,将我拉进了“14号楼住户群”,让我做父母的耳目。

  此时我居住的小区,也临时建立了一个群,群里每天发布防疫的要求和核酸检测的信息。唯恐聊天信息遮蔽了有关防疫的重要通知,我们的群主严禁成员在群里聊天,因此,这个群就像我们的邻里关系一样,严肃、整洁、有秩序。初到风格迥异的“14号楼住户群”,我颇有些不适应。在这个群里,明明上一条信息还在接龙购买需求,下一条就转而讨论楼上“诡异的流水声”,再下一条又突然晒出一张颇有幽默感的内部空空如也的冰箱写真,接下来分享的却是就读南京大学的孩子被保研的好消息,于是大家纷纷表示祝贺,进而交流起孩子教育的经验来……这个群的气质简直就是小区气质的翻版,随心所欲,杂乱,有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

  我接龙了购买需求,但接到最后突然有人出来说接龙作废了,莫名地以夭折告终。不过很快有一位头像为医生模样的人出来统计购药需求,我填写了需求后很快有人加了我微信,发过来药品的收银账单,与药店的价格相同,我如数付了钱,对方说药会在第二天送到。

  说实话,我还真挺好奇这个药品会如何送到,因为封控,送货的人进不了小区,小区的人出不了户,而母亲所住的楼,距离小区门口得有一千多米的距离。到了第二天,群里的人在说“转运”的事情,默默地读了无数条消息,我才终于搞明白了“转运”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小区门卫给每一栋楼宇划分了“地盘”,每栋楼的住户在网上购买的东西,都会集中放在各自的“地盘”上,住户中的志愿者要穿上防护服,在固定的时间将自己“地盘”上的东西转运到楼里,按照外包装上所标的房号送到购买者手里。降压药就这样被顺利地送到母亲的手里,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又过了一日,群里热火朝天地团购蛋、奶和调料。有人在群里贴出一份在线表格,里面标好了物品名称和单价,住户只需填写各自房号和所需数量,填完后大家在群里转账付款。非常迅速地完成后,发起人发现收到了多于总数的钱款——因为很多人用“进一法”对待零头,可是发起人不肯占这便宜,转手又把多出来的钱在群里发了红包。

  这一天团购的东西虽然品种有限,但数量巨大,且都是些体积大、有重量的东西,志愿者们预估了需要的人员数量和车的数量,七八个汉子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完成了转运和分发。在这些过程中也有购买的东西被错拿的,转账被误收的,物品送错户的,但让人惊奇的是,始终没有发生抱怨或争吵,最后应该都是妥善解决了吧。有人看到志愿者的辛苦,呼吁大家“解封在即,大家尽量只买些必需品吧!”群里一呼百应。

  有老人身体不适,儿女在群里求助,楼长立即扔下炒了一半的菜前去帮忙,所幸有惊无险。又有缺盐少醋的,有需换气表电池的,有急需不常备药物的,都在群里通过信息顺利解决了。当此之时,真正让人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而作为对比的,是我住的小区群,有人说自家孩子上初三,恳请邻居们在孩子高考前晚上10点后尽量保持安静,以免妨碍孩子学习,话音甫落,立刻有人跟着谴责不知谁大清早拉琴,妨碍疫情期间晨昏颠倒的人补眠,而我也立刻想起自家楼上出其不意会响起的跳绳声,难道不能到楼道里去跳吗……

  两相对比,忽然就理解了这或许也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吧,当一个人释放善意,然后就有更多的人跟着释放善意;而当一个人处于刺猬一般的状态,其身边的人也会像刺猬一般亮出刺来。

  “14号楼住户群”每天都对着解封的日子进行倒计时。解封的日子,是住户们有望走出家门的日子,也是“大白”们离开的日子。有人说,曾经听见“大白”们夸14号楼的住户是小区里配合最好的住户,“大白”们都愿意到14号楼来检测;又有人说,因为来给14号楼检测的“大白”们都很贴心、负责,所以14号楼的住户都很配合。大家觉得应该搞个仪式欢送这些抛家舍业前来支援西安的“大白”们。于是有人起草了活动方案,有人撰写了感谢信,有人手书了一幅字,有人联系了制作锦旗的店铺,有人拟定了口号,有人安排了无人机届时进行现场录像……大家分工负责,每户分摊了4元成本后,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在做完最后一次检测后,“大白”们聚集在楼下向楼内的住户告别,住户们则打开窗户,齐喊“感谢大白!”“西安加油!”志愿者将事先备好的感谢信和锦旗送到“大白”们的手里,无人机摄下了这难忘的一幕。如果不是身在群中,耳闻目睹了左邻右舍们策划活动的前因后果,或许我不会相信,这是完全自发、自愿的民间行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必将过去,而来自近邻的情谊,或许将会永远地温暖着每一个曾经感受过它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

  编辑:潘人杰  

上下篇导读

 · 母亲的春耕
 · 老屋与外婆
 · 黄昏如神谕
 · 走笔杨堂村
 · 那年除夕
 · 跟娘学年俗
 · 少年小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