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愿做那一轮冬日暖阳
2021-04-28 16:25:00  来源:检察日报

  春暖花开的时节,张大爷的司法救助款也发放到位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我脑海里想起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你在无边的寒冬里,我愿做那一轮冬日暖阳。”

  去年冬天去张大爷家回访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那天下着雪,天气格外寒冷,冷飕飕的风钻进了身上穿着的检察服里,冻得我不住地发抖。

  “你们对我太好了……”当我和同事们来到河南省光山县张楼村张大爷家中,为他送去厚实的大衣和棉被时,张大爷激动地说。

  张大爷脸上洋溢出久违的笑容,与我第一次见到的他判若两人。

  信访诉讼18年

  张大爷是一个信访诉讼多年的老人。三十多岁时,张大爷收留了一个精神异常、流落街头的老人王某华,并认王某华做了义父。王某华在2007年3月病故前一直由张大爷负责供养生活。多年前,当张大爷得知王某华曾是解放前国民党投诚人员后,他认为王某华的身份应被认定为离休干部,并为其补发相应工资,于是先向相关行政机关反映情况,后又起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查明,王某华虽系投诚人员,但1950年被部队资遣回家,并没有作转业安排,回到地方后属于普通群众。但张大爷对这一调查结果并不认可,因此不断申诉。

  去年秋天,我第一次和张大爷在电话里沟通。张大爷的想法固执且偏激,在他的认知里,行政机关的回复和法院的裁定都是错误的。

  从事行政检察工作以来,像张大爷这样的申诉人并不少见。作为法律人,秉承客观公正居中思维,遇事冷静沉着应对是基本素养。但也许是受他的善行感染,挂掉电话后,我特别想去见见这位老人。

  2020年10月12日,秋天的傍晚已经有了些寒意,我带着助理小郭来到信阳市光山县的张大爷家中。

  一幢斑驳破旧的毛坯房,屋里堆满了各种杂物。见到张大爷后,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生活孤独、家庭困难、性情孤僻,但心地善良。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极少主动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张大爷诉说。他向我讲述了这些年来信访诉讼的生活经历,还有曾经收养那位流浪老人的初衷,表达了他对行政机关决定和法院裁定的异议和不满。

  他认死理,我也“认死理”

  初步了解案情后,我认为这个案子并不复杂,张大爷属于重复起诉。后来,我们经审查认为,法院不予立案的裁定是正确的。为做好释法说理相关工作,我与小郭再次前往光山县,调查核实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据。

  那几天,我们穿梭在光山县的几个单位之间,从县档案室调取了已经发黄的原始证据材料,还到相关行政机关询问工作人员。

  几轮调查后,一系列证据材料证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合法有据,是张大爷对国家法律政策认识存在偏差。张大爷“认死理”的心结能打得开吗?我能用在张大爷眼中“冰冷的法条”就此结案吗?如何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余生踏实地过上好日子、从此不再执着上访申诉?如何让这个打了18年官司的老人相信法律?

  这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中打转。张大爷认死理,我也“认死理”,我得说通他!我知道,这个案子必然是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仍然无法实现张大爷的诉求。但我希望通过我的释法说理后,即使结果不让他满意,但办案的过程要让他满意。

  是我温暖了他,还是他温暖了我?

  在整个办案过程中,怎么在检察环节把张大爷的诉讼成本控制到最低是关键。我没有让他提供法院卷宗复印件,他要交的材料我都是趁着在光山县出差之机,去向他当面调取的。为了给老人节省电话费,我甚至挂掉他的来电,再给他回过去。

  在与张大爷的多次交谈中,我了解了他从2002年至今一直坚持“告状”的症结所在。原来,老人之所以执着于打官司,是因为他始终错误地认为王某华属于投诚人员,应当按照离休干部待遇发放养老金。

  对此,我不断地给张大爷讲解相关法律和政策,他开始渐渐地愿意听我说话了,不再是自顾自地说了。这是个好的开始。后来,我向领导汇报了该案的基本情况和争取采取释法说理化解争议的想法及相关处理意见,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认可。

  天气日渐寒冷,张大爷家的卧室连门都没有,他和我说话时瑟瑟发抖的样子一直在我眼前不时地浮现。我们决定组织第七检察部党支部开展一次给张大爷送温暖的党日活动。

  我们自发地买来暖被、棉大衣去看望他。那天,我看到张大爷笑了。我说我们一起合个影吧,您得笑着照相。他呵呵一乐,笑得不自然,但是很可爱,就像冬日里的阳光,洒在人身上暖暖的。是我温暖了他,还是他温暖了我呢?

  “我不告了,再也不告了,还告啥呢?”这次见到张大爷,他已经愿意撤回监督申请,也承诺不再信访了,并当场签下了撤回监督申请书。此刻,我如释重负。

  编辑:潘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