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随笔|轿子兴衰小史
2019-08-12 16:58: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袁文良

  轿子,古时称为“肩舆”。“舆”本指“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也就是“车厢”。顾名思义,“肩舆”则是指人用肩膀抬着行走的车厢,正如《明史·舆服志》谓:“轿者,肩行之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专家考证,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典籍《尚书益稷》中记载: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四载”作了解释:“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这里说的“欙”就是原始的轿子。

  古代轿子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不仅是官员出行时的交通工具,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装饰用的绸缎多为黄色、枣红色或绿色。而“民轿”多为青布小轿,供富绅之家出行使用。还有一种专门用于小姐贵妇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红缎作帏,辅以垂缨,小巧华贵。此外一些青楼也有专门的轿子,大多为二人小轿,装饰华美艳丽,但很少挂轿帘。民轿中还有一种“喜轿”,是普通百姓家中办婚事时迎娶新娘用的“花轿”。

  在中国古代,朝廷对官轿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北宋王得臣所著的《麈史》明确记载,唐朝初期,轿子只是皇帝和嫔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没资格享用。就连宰相这样的高官也只能骑马,不能坐轿。到了唐武宗年间,规定虽然有所放宽,但也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官员如宰相、三公、尚书令和患病体弱或年老辞官的人员坐轿,除此之外,无论官位大小尊卑,一律不允许坐轿。

  宋初,沿袭五代时期的舆服制度,对轿子的制作有了改进,也使轿子文化得到丰富。《宋史舆服志》中对官轿的外形进行了描述:“正方,饰有黄黑两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异以长竿二。”真宗年间,四朝元老文彦博因年老体弱多病,被皇帝特许坐轿上朝,这是特殊的恩典。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元老司马光,也被皇帝特许坐轿,但司马光一再辞谢,不敢接受。不过,由于轿子的好处显而易见,因而在民间渐渐流行开来,朝廷的有关乘轿子的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北宋末年,开封城里出现了专门经营出租轿子的店肆。与北宋对峙的辽国,在坐轿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元代脱脱等人所撰《辽史》记载,只有辽国皇帝才能坐轿,即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车。南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才允许官员坐轿。

  1368年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便颁布诏令,要求文武官员只能骑马,不得坐轿。事实上,当时大多数官员既不骑马也不坐轿,而是骑驴。清代张廷玉等人所著《明史》中记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据说,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百姓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但到了景泰年及以后,朝廷对官员坐轿的限制更加宽松,官员一个个便开始坐轿出行。这一时期,各级官员相互攀比,以至于轿子一个比一个精美、豪华,轿子成为官员们要面子、讲排场、耍威风的最佳载体。

  资料显示,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的轿子内部面积有五十平米左右,分别设有卧室、客厅和厕所,轿子两侧还有观景回廊。其出行时,需三十二人抬着。万历年间,张居正回湖北荆州老家奔丧,坐的就是这顶轿子。

  到了清朝,《大清律例》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轿,外省督抚也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便成了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这时轿子已经完全成为权力的象征,骑马和乘车则被认为是下贱的行为,以至于八旗将领上前线指挥作战也都是坐着轿子前去。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坐的是六十四人大轿,东王杨秀清坐的是四十八人轿。他们从府邸出来,南京城就要全城戒严,老百姓要跪在路边,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如果冲撞了仪仗队,轻则被斩首,重则被凌迟。

  民国时期,由于人力车的兴起,轿子被逐步淘汰,除了迎亲花轿外,其他轿子已基本绝迹。如今,除了在一些旅游景点的民俗表演中偶尔还能看到花轿,我们再也难觅轿子的踪影。轿子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了历史,不过,“轿子文化”却没有绝迹。

  编辑:潘人杰